马明初号中石山东青岛人,毕业于青岛大学美术系、研习花鸟及山水画,又其擅长写意梅花。自2016年首次在《中国.青岛梅花节》期间举办个人梅花作品展览后、至(2024年)已在青岛十梅庵梅园连续搞了九届个人梅花作品展。
梅花是中国画传统题材之一。“梅兰竹菊”被称为花中四君子,“梅竹松”被称岁寒三友,“梅竹”为双清。而梅为最先、得天独厚,梅花独具高洁坚贞的个性。它有冒寒冲寒,玉骨冰肌,先万木而花,先天下而春的高尚品质,深受广大人民所称颂。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它画出了千万幅风格不同的精品,造型之美、意境的深邃,均各臻极致。同时也创作了无数的“咏梅”诗词,使它在艺术领域里形成了独特的梅文化,给世人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。
早在三千年前,在《诗经》等古代典籍中就有关于梅的记载,唐、宋以后,再普遍被引为诗词书画的题材。
唐代边鸾是我国画梅最早的人,不过他只是将梅花画杂在丛卉之中,並非专写梅花。至五代滕昌祐才把梅花单独成画。北宋的林和靖,结庐西湖孤山,植梅畜鹤,写出“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”,这古今传唱的名句。宋代花鸟画发展到极致,画梅也风靡一时,独立成科。释仲仁、杨无咎、赵孟坚都以画梅而著称。元代文人画勃兴,吴镇、倪云林都是画梅高手,“不要人夸好颜色,只留清气满乾坤”,王冕的这首《墨梅》诗,以梅喻人,表达其光明磊落之正气与胸襟更是家喻户晓、流芳万世。从明到清代一批在野画家主张创新,主张“笔墨当随时代”,主张表现自己,以金冬心、郑板桥等所代表的“扬州八怪”,更时把文人画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。这个时期绘画著作数量多。如查礼的《画梅题记》、王概等的巜画梅浅说》,画梅理论及画梅技法得到了空前的繁荣。清末至今更是出现了赵之谦、吴昌硕、齐白石等等名家。“百家争鸣、百花齐放”。这也是梅文化盛行不衰的历史原因。士大夫们借以梅花抒发自己的清高之志。所谓:“山家除夕无他事,插了梅花便过年”。民众也寄托着在生活中的快乐、幸福、美满人生的希望。
他爱梅、咏梅、画梅,以物寄情,爱梅成癖。昆明的黑龙潭,南京的梅花山,武汉的东湖,广东的梅岭,成都杜甫草堂等等,都留下了他的足迹。青岛十梅庵梅园更是他探索艺术领域的“道场”。不论春、夏、秋、冬,阴、晴、雨、雪,都会认真仔细的观察揣摩拍照、对梅花不同时期的姿态神韵有很透彻的了解,且留下了大量的写生笔记及梅花图片,为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。
他画的梅花,无论红梅,白梅,腊梅,雪中梅,雨中梅,风中梅,意境深远、开朗向上。将梅的骨气、生气、清气互相渗透,有机的结合,不似之似有神,不到之到有意,疏而能娇,繁而能劲,清而挺健。大笔饱墨,点、线、面有机的组合,乱了不乱,生机盎然,充分发挥了笔墨的抒情功效,对枝干的描绘上、无论枝干的简与繁,疏与密。梅花的枝干是画中的骨干,枝干的穿插构成也是一幅画成功与否的基本条件。大杆挥写自如放得开、小杆挺拨有力繁儿不乱,一丝不苟,与主干相辅相成、互为补充,使画面形成合理构架。杆干的笔墨浓、淡、干、湿、在运笔行中自然变化、一气合成,把写意花鸟画的笔墨情趣和对物象的描写融合起来,努力追求形神俱得。在花朵的处理上,疏中有密、密中有疏,有点有勾,或染或不染,各自成趣,使画面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面貌,一幅幅画作,正是一首首发自内心的生命咏叹。画中的意境也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,从中可窥见其才华、毅力、信念及不断求索的痕迹。
古人云“画梅须同梅同情,画梅须具梅气骨”,他为人诚恳、正直、勤奋、质朴、与梅“气味相投”,正合“画如其人”,他取益百家、外师造化,心中得源。他临写了大量古今名家的梅花作品,从中吸取营养,在画技、画理、画论等诸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。
“宝剑锋从磨砺出、梅花香自苦寒来”说梅好画是千百年来画梅的人很多、可以去借鉴,说梅难画是要形成有自己艺术语言很难。不忘初心、持之以恒、不断的进取、开拓自己的艺术领域。走进自然、享受自然、拥抱自然。博览群书,研究、探索、继承这一民族传统文化,立足创新,相信在未来的艺海生涯中,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艺术佳品。
撰稿、绘画马明初